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» 工作动态 » 部门动态

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“3·15”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系列宣传活动之安全用药篇

发布时间:

字体:   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  


    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1一药为何有多种名称?

  目前在市面流通的药品往往有多个名称,给患者选购药品带来诸多不便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【药品名称】项下一般都列出了药品的通用名称、商品名称、英文名称和汉语拼音,在有关的药物手册上还列出了药品的别名。对药品的这些名称,患者在用药前首先要明白其概念,以免糊涂用药。

(1)通用名称 即国际非专利名称,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。如阿司匹林、青霉素等。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按照《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》组织制定的中文法定名称,是同一种成分或相同配方组成的药品在中国境内的通用名称。一种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称。因此,凡上市流通的药品的标签、说明书或包装上必须要用通用名称。

(2)商品名称 许多生产厂家或企业为了树立自己产品的形象和品牌,除了报批了通用名称之外,往往给自己的产品再注册一个商品名称,以示区别其他企业的产品。一般在商品名称的右上角加注R,说明这个商品名称已被注册,其他厂商不得再使用。同一种药品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往往注册不同的商品名称,药品宣传大多使用商品名称。在用药前,要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,弄清药品的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。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,尽管商品名称不一样,但其通用名称是一样的。只要通用名称相同就属同一种药品,不可同时服用,否则会重复用药,后果严重。

(3)别名 由于一定历史原因造成某药曾在一段时间使用过一个名称,后又统一改为现今的通用名称,那个曾使用一段时间、人们已习惯的名称即称为别名。例如雷米封为异烟肼的别名,扑热息痛为对乙酰氨基酚的别名等。

2哪些药物不宜嚼碎或掰开?

有些口服剂型,嚼碎或掰开后服用,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,还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,甚至造成中毒,例如:

(1)对口腔或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物如助消化药胰酶,口服时应整片吞服,不得嚼碎,以免药粉残留在口腔内,导致严重的口腔溃疡;又如,缓泻药比沙可啶,为避免对胃黏膜较强烈的刺激,应整片吞服,且服药前2小时不宜服用抗酸药、乳汁、牛奶或进食。

(2)肠溶制剂 如红霉素肠溶片、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等,应整个吞服。这些药物的外边均有肠溶衣保护,在胃液中2小时不会发生崩解或溶解,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临床的需要,如: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;提高部分药品在小肠中的吸收率和利用度;掩盖药品的不良臭味;避免部分药品在胃酸作用下分解失效。若嚼碎后服用,将会失去上述作用。

(3)缓释、控释制剂 生产这类剂型是为了控制和延缓药物的释放,满足临床的需要,在制剂工艺方面具有特殊的渗透膜、骨架、渗透泵、储库、传递孔道等结构。若嚼碎或掰开后服用,上述的特殊结构被破坏,便无控制或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可言,不仅改变了疗效,还会引起不良反应。

3用水服药喝多喝少有讲究吗?

在服用药品的过程中,对于哪些药物服用后应多喝水,哪些应该少喝甚至不喝,半数以上的人不能准确答出。

一般的口服剂型,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~200毫升水送服即可。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,加速胃排空,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。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物,为减弱其毒性,避免对器官特别是对肾脏的损伤,或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毫升以上。比如:在服用抗痛风药后,应大量饮水(一日应2000~2500毫升),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;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,也须大量饮水,保持一日尿量2500~3000毫升,以冲洗尿道,稀释尿液,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。

同时,在服用某些药后,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。比如:氢氧化铝凝胶、硫糖铝、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,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,不宜喝水,否则影响药效;复方甘草合剂、止咳糖浆、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,服药后也不宜马上喝水。

4自我药疗为何要有“六项注意”?

自我药疗是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,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物,用以缓解轻度的、短期的症状及不适,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。由此可见,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。

为了正确运用自我药疗,进行自我药疗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
(1)选用非处方药首先要对症购药之前应根据疾病的症状,结合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,对疾病作出明确判断,也可向销售药品的专业人员咨询,以便准确选择药品。对于无法自我判断的疾病,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
(2)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正规的药品说明书包括批准文号、药品名称、主要成分、药理作用与适应证、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、禁忌证等项内容,可将其与自己的病症相对照,确认适用后方可使用,以免用错药。

(3)掌握正确的用法与用量 应遵照药品说明书,结合自己的性别、年龄、体重等因素,掌握用法、用量、次数、疗程,不可随意滥用。

(4)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,非处方药物虽然较为安全,但也是相对而言的。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,应立即停药就医。

(5)注意用药的时间和疗效 如止咳药、止痛药、解热药、胃肠药等药物如果服用了3~5天症状没有明显改善,就必须上医院检查,以免耽误治疗。

(6)不要轻信偏方、秘方 有一些患者认为“祖传秘方”“偏方”是灵丹妙药,能药到病除便盲目服用,这是很危险的。首先所谓的“秘方”“偏方”鱼龙混杂,真假难辨,有的是“游医”杜撰的,有的以讹传讹,错误百出,如果按“秘方”“偏方”去治病,后患无穷。二是一些偏方或许真有效,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,以它们治病,成功率往往少于危险性。

5抗菌药就是消炎药吗?

其实抗菌药和消炎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,为了明确这个问题,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:什么是炎症?

炎症通常称为发炎,它是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后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病理过程。其临床表现为炎症部位红、肿、热、痛。引起炎症的因素很多,如高温、射线、强酸、强碱、细菌和病毒等。

消炎药是指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生成或释放的药物,通过抑制炎症因子(如肿瘤坏死因子、白细胞介素等),使炎症缓解。

临床中常用的抗炎药有两大类:

(1)甾体类抗炎药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皮质激素,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、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等疾病的治疗,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、氢化可的松、泼尼松龙、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等。大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骨质疏松、感染发生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。

(2)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,即解热镇痛抗炎药物,如阿司匹林、塞来昔布、布洛芬、依托考昔等,主要用于骨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发烧或疼痛等疾病的治疗,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、出血等。

抗菌药物一般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,包括各种抗生素(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)、磺胺类(复方新诺明)、硝基咪唑类(甲硝唑)和氟喹诺酮类药物(左氧氟沙星、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等)。抗菌药物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,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或真菌,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、影响细胞膜、感染细菌蛋白质或阻碍细菌核酸合成等机理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。

当炎症由细菌、病毒或真菌引起被称为感染性炎症。若由细菌引起的感染,就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类、头孢类等。若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、病毒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,治疗时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,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。若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,就必须使用抗真菌药物。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。

    因此,无论是从病因、作用机理、临床用途、不良反应等各方面,抗菌药物和消炎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





上一篇:
下一篇: